新闻关注

我们时刻关注着每一个项目的最新进展,以及后续的运营与维护。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来自社会各界的评价。
2024.2.2

展览的目的是引起观众好奇心和培养科学精神


2024年1月9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清美讲堂:AI之梦•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C528阶梯报告厅举行。


本期“清美”讲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科研办承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担任学术策划。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崔笑声作为召集人,邀请演讲嘉宾飞苹果(Alexander Brandt)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相关方向教师,以“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为主题,就沉浸式体验、物理与虚拟空间、AI驱动体验的技术细节、展示设计方法、未来教育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清美”讲堂的主讲嘉宾为德国新媒体艺术家、未来设计师、Xenario飞来飞去创始人飞苹果(Alexander Brandt)。圆桌论坛嘉宾除飞苹果(Alexander Brandt)之外,还包括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于历战,副教授梁雯、崔笑声,副研究员涂山,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李德庚。


主讲嘉宾介绍


飞苹果(Alexander Brandt),德国艺术家,未来设计师,Xenario飞来飞去创始人。上海天文馆展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动漫馆、阿里云总部展厅、微软Microsoft China Center One总设计师,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新媒体艺术总监,“AI之梦——人工智能沉浸式电影”总导演。




主题演讲:AI之梦•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


飞苹果(Alexander Brandt)首先提出了一个独特概念“Neo-utopian(新乌托邦主义)”,他探讨了这一理念在其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这种新乌托邦主义的探索贯穿于项目,并试图通过艺术的方式在项目中呈现出对于未来社会可能性的思考。




飞苹果强调了“沉浸式体验”“多模态”的设计概念,同时探讨了社会教育在展示空间中的发生。他希望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创新,构建多样感官体验,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动作、语言等多个感官和交互元素,使观众在空间中获得深度的多维体验。通过采用开放性、高自由度的展厅设计,引导观众主动参与,发掘个体兴趣点,从而提升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新媒体艺术项目


飞苹果分享了他过去创作的新媒体艺术项目,呼应多感官的设计方法,说明感官参与如何成为联通人类情感体验的纽带。




展陈设计项目


2005年,飞苹果创立Xenario飞来飞去后主导设计了一系列展陈设计项目,如上海天文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美国航天馆Black sky space教育项目等,强调创造多模态体验方法,使观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和理解展示的内容。如大运河博物馆的一组大型沉浸式场景设计:观众站在古代舟楫复原模型上,从南至北穿行于运河,聆听不同方言,感受鲜活的两岸生活与文化盛景。此外,飞苹果分享了他们在未来教育领域的思考,如将知识融入展厅设计中,平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内容维度和知识体量难度的取舍。


基于A.I.驱动的沉浸式体验


演讲转向人工智能和未来发展的讨论,飞苹果通过人工智能沉浸式电影“AI之梦”项目讲述了人工智能可能迅速发展并最终主导整个地球的未来的情节,引发观众对于技术发展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叙述原创人工智能主题故事的同时,展示设计中特别关注了人工智能的价值观培训过程。设计基于飞苹果对大型公司(如微软、Facebook等)训练大语言模型项目的经历,通过展示超级智能体系和前置叙事的方法,带领观众参与人工智能的培训过程,旨在引导观众思考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


演讲环节的最后,飞苹果分享了近期项目,来日梦科幻体验馆。来日梦体验馆是一个新概念的科技馆,将教育与充满乐趣的沉浸式体验和硬科幻故事相结合。体验围绕一个原创故事展开,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培训,旨在让观众在娱乐中参与到科学发明的过程中,为年轻观众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有效科学环境。





观众互动提问


Question 01

项目中A.I.生成和人工创作的权重


飞苹果指出A.I.在展厅交互中主要运用于语音识别和文本生成,他希望A.I.作为一个服务观众体验的工具,能够隐藏在交互形式内。A.I.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需要在人类的指导下发挥作用。




Question 02

硬核知识与空间设计如何平衡;

如何体现以内容为先的设计方法


飞苹果回答,上海天文馆项目与传统展陈设计不同,通过沉浸式展示宇宙的元素,着重利用黑色墙面进行宇宙空间设计,将展示内容置于展馆中央;在展馆设计中,平衡硬核知识和空间设计,以服务体验需求为主导,以实际、硬核的知识为基础,再结合时间和空间设计,使形式服务于体验需求。这个思路在设计中体现为以主题为核心,通过实际知识和空间设计,创造出服务于观众体验的形式。




Question 03

对中国科幻市场发展的看法


飞苹果认为中国的科幻是一个新领域,在国内市场和影视化过程中面临挑战,特别是题材选择方面。刘慈欣的作品如《三体》将中国科幻推向国际。




Question 04

如何适应不同观众互动需求


飞苹果提到,项目测试阶段的观察表明观众更喜欢与故事相关的互动,对此团队调整了互动方式,强调与人工智能的对话。在运营和设计方面,考虑整体体验时间和观众互动时长,针对观众偏好平衡年轻人的娱乐兴趣和年长者对伦理问题的关注。团队在测试阶段改进了互动方式、强调与人工智能的对话,并不断优化整体项目体验。


圆桌论坛



左起:王之纲、李德庚、于历战、方晓风、飞苹果、涂山、梁雯、崔笑声


圆桌论坛环节由崔笑声老师主持,美术学院相关方向教师对“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圆桌论坛现场:崔笑声(右一)主持



圆桌论坛现场:方晓风(左一)发言


方晓风老师提到飞苹果项目中A.I.虚拟人物对话内容的生成逻辑。有效互动需要A.I.具备一定的应急反应能力甚至一定的自主意识,而目前的A.I.并没有真实意识,创造力有限,这使得在展厅互动场景中保持对话的顺畅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飞苹果首先回应了A.I.应用技术中的难题:如何稳定地识别观众的声音和语言,以及处理人工智能对话中因堆积算法导致的中立立场回复。为了建立性格鲜明的虚拟人形象并确保剧情的推进,需建立一个引擎、设置微妙参数,使人工智能具备不被观众扰乱立场的能力。



圆桌论坛现场:涂山(右一)发言


涂山老师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文字信息外还包括表情、语气等复杂信息,这可能是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情感计算和视觉捕捉是否真正应用在这个领域,是否有方法训练人工智能处理这些信息,以实现更全面的双向输入。



圆桌论坛现场:王之纲(左一)发言


王之纲老师认为在设计A.I.角色时,筛选与观众交互中产生的信息并放回到训练集中、库的自我迭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表达了对虚拟与实体空间选择的思考,对虚拟技术的限制和对内容的关注进行了讨论,强调沉浸式体验中的感知主体的重要性。


飞苹果表示,目前采取的做法是建立新的基础模型,主要应对基础问题,通过人工筛选观众对话形成确保问答关联度逐渐加强。在实际应用中整个系统会形成三个层级的回答,通过低层模型和GPT模型的搭配回答观众的问题,难点在于处理问题信息的过程中,如何判断哪个模型的回答最优。



圆桌论坛现场:梁雯(右一)发言


梁雯老师就A.I.故事线的设计和物理环境匹配展开话题,讨论物理环境对整体系统的重要性。飞苹果认为,物理环境是一种仪式,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圆桌论坛现场:李德庚(左二)发言


李德庚老师提出了对于展览和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看法,认为展览更像小说而非以知识为前提的博物馆。飞苹果回应,设置展览的目的是引起观众好奇心和培养科学精神。他以上海天文馆的项目经历为例,强调展示中内容的设置并不是希望教会观众多少知识,而是希望观众在观展结束后延伸出对该领域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论坛最后,由方晓风老师对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科幻教育和未来想象等多方面进行了总结,强调展示设计中的重点是内容,包含其价值观、知识体系以及对受众体验的观察和判断。人工智能可以视为表达工具,不必过度期望或恐惧。在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培养因果链和逻辑演绎能力。